從夏季開始價格連漲,到入冬后"氣喘吁吁",天然氣市場全年爆發(fā)式增長,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增幅達到17%。這個增量相當于前5年年均增量的兩倍以上,并刷新了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量的紀錄。
在這一片火熱的背后,尤其需要我們冷靜思考:為什么這一年會出現氣緊?如何理性審視攀升的對外依存度?如何在當前形勢下謀劃天然氣市場的景氣發(fā)展?
從"峰高谷深"到"有峰無谷",如何理性看待"氣緊"新變化
2017年4月以來,我國天然氣市場走出了一個"有峰無谷"的奇特曲線。8月,是我國天然氣需求的傳統(tǒng)低谷期,消費量卻逆勢飆漲,超過30%。在11月前,天然氣消費量就增長了18.7%。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第四季度,消費增速更是高達18.2%,較2016年同期增加104億立方米。
夏季的谷沒有了,而冬季的峰卻更高,甚至一度"氣緊"。對此,我們應如何理性看待?
歷史地看,我國天然氣發(fā)展一直是以峰谷差的獨特形態(tài)存在的。在2000年至2013年間,我國天然氣產業(yè)高速發(fā)展,迎來黃金時代。供求也由于冬季高需求和夏季低需求而首度出現峰谷現象。2014年以來,我國天然氣市場步入高速增長后的爬坡期。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替代能源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天然氣需求增速跌至個位數,但季節(jié)性供需矛盾卻日益突出,"峰高谷深",峰谷差逐年加大。
2017年4月以來,一改近幾年的"峰高谷深"而呈現"有峰無谷",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
總體來看,需求端的天然氣消費高速增長,是拉動供求曲線飆升的主要動力。過去一年,因為經濟回暖,特別是門站價格下調的傳導到位,使得用氣經濟性及積極性明顯提升,再加上國家環(huán)保政策、控霾方案的大力推動,導致用氣需求突然增長。
具體來看,夏季谷底消失,直接原因是工業(yè)用氣、發(fā)電用氣和化工用氣大幅增長。夏季是傳統(tǒng)淡季,由于冬季會受到"壓非保民"政策影響,所以工業(yè)、發(fā)電和化工等進入用氣高峰。數據也顯示,工業(yè)用氣增長比上年上升18.4個百分點,發(fā)電用氣增長比上年上升12.2%,化工用氣比上年增長9.2%。這三塊非民需求成為淡季不淡的增氣主力。
冬季用氣高峰居高不下,"煤改氣"是一個關鍵因素。
2017年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目標年份,各地紛紛加大"煤改氣"力度。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到當年10月底,京津冀大氣傳輸通道"2+26"城市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有些省市超計劃進度完成任務。根據熱能專家姚強的估計,由于"煤改氣"的超速進展,整個冬天將新增天然氣需求量50億立方米左右,日均需求增量4200萬立方米,這造成了供需缺口的進一步加大。
長期來看,近些年能源清潔化漸成潮流。巴黎氣候大會后,我國加快政策層面對天然氣使用的鼓勵和引導,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響藍天保衛(wèi)戰(zhàn)到《能源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在能源中的比重增加到10%等政策的推出,天然氣迎來發(fā)展的中長期"風口"。專家預言,作為從煤炭到新能源的過渡能源,在未來的15到20年,天然氣將在比例和消費份額上逐漸增加,成為"明星能源"。
對外依存度從"緩升"到"猛增",如何打造高質量供氣新格局
這個冬天,牽動天然氣神經的不只需求,還有人們對于對外依存度的擔憂。
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數據,2017年我國對外依存度達到近40%,為近10年來的歷史峰值。翻看近幾年數據,不難看出,2013年至2015年對外依存度以不到1%的低速增長,而2016年則從上一年的32.7%猛增到36.6%,并進一步飆升至2017年的39.9%。
從緩升到猛增,短短幾年,我國的對外依存度就從"小步走"變成了"快步跑"。這給天然氣供應鏈上的各方帶來巨大壓力,保障能源安全,應如何打造出具有我國特色的高質量供氣體系?
向內,提升自產能力是根本。這是我國天然氣生產企業(yè)的責任和擔當。我國天然氣上產潛力巨大。天然氣勘探處于早中期階段,數據顯示,全國常規(guī)天然氣可采資源量48.4萬億立方米,非常規(guī)天然氣可采資源量36.3萬億立方米。
除了資源底氣,我國天然氣上游企業(yè)還具備增產能力。數據顯示,上游企業(yè)產量近年持續(xù)增長,2017年比上年增長9.8%,較2016年高出8.2個百分點。占近七成產量的中國石油實現歷史性跨越,產量首破1000億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在非常規(guī)領域也實現了突破,中國石油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qū)2017年頁巖氣產量超30億立方米;中國石化涪陵頁巖氣超過60億立方米。
向外,增強安全穩(wěn)定進口能力是關鍵。進口氣在我國天然氣未來的高速增長消費格局里,仍需做加法。目前的境外氣構成中,包括管道氣和LNG。其中管道氣,中亞氣占比九成以上。如何確保外采管道氣安穩(wěn)保供,需要長期籌劃。一方面通過商務合同、政府間外交等手段強化、鞏固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加快外采多元化步伐,我國從俄羅斯、緬甸進口的天然氣供應在量上和價上需進一步商談。
LNG是現實可行的力量。近年LNG異軍突起,成為保供期黑馬,2017年占據54%的份額,比上年增速39%。但要高質量提升LNG保供能力,必須處理好接收站建設和突破"亞洲溢價"困局。
針對當下氣緊形勢,有專家指出,供應端應發(fā)揮產業(yè)整體優(yōu)勢,求同存異,打破聯供瓶頸,實現高質量保供。
早前在冬供緊要時期,中國石油已利用其管網系統(tǒng)將供應華南的部分天然氣調配至北方,中國海油則利用華南地區(qū)的海上氣和LNG,通過廣東管網為中國石油廣東用戶供應該部分天然氣,進而實現全國保供。這種"南北串氣"引來掌聲一片。市場認為,這種合作保供的方式為促進更大范圍的管道互聯互通、資源平衡開了好頭。未來政府和行業(yè)應加強引導,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推動聯合保供在采暖季形成常態(tài)化。
從"氣緊"到"景氣",如何讓"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握緊
2017年,有一類現象,耐人尋味。8月,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通知,從2017年9月1日起,非居民用天然氣基準門站價格每千立方米降低100元。十幾天后,中國石油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首次進行管道氣網上競價,最終全部以20%最高價格頂格完成。
為什么同一立方米天然氣,在同一個市場供需周期,會出現價格升降不一的命運?只是因為一個在線上一個在線下?
回答這個問題,離不開我國天然氣發(fā)展歷史和價格機制。從定價機制上看,天然氣產業(yè)可分為上游生產、中游運輸及下游銷售三個環(huán)節(jié)。上中下游分開定價。從產業(yè)鏈上來看,天然氣價格分為出廠價格、管輸價格和終端市場價格。出廠價格加上管輸價格形成城市門站價,之后再加上城市輸配費,才最終形成終端市場價格。
近些年隨著天然氣市場發(fā)展,尤其是天然氣產業(yè)經歷黃金十余年,原有定價體制越來越無法適應市場需要。響應各界呼聲,我國政府在油氣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積極進行氣價改革的嘗試。
一方面,理順非居民用氣價格,區(qū)分存量氣和增量氣,并將存量氣價格分三步走調整,實現二者并軌。一方面,有序放開LNG等氣源價格以及明確所有進入交易平臺公開交易的氣量價格由市場交易形成。市場發(fā)現價值機制的介入,讓雙價并存現象逐漸顯現。
某種程度上,雙軌制是積極改革、價格破冰的表現,但仍需加快進程。所以有學者說,加快推進天然氣價格體制改革,讓市場和政府回到各自位置、發(fā)揮各自作用,就是天然氣的景氣。
"讓屬于市場的回到市場,把屬于政府的交給政府。"實現"兩手抓""兩手硬"。
具體講,一是松開"無形之手"。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價格監(jiān)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說,鑒于很多地方終端民用氣價格多年未調整,應適時進行適當調整,一來可以降低交叉補貼,緩解相關供氣企業(yè)經營壓力,二來還可抑制浪費,促進節(jié)約。同時應考慮建立階梯價格、季節(jié)差價、峰谷差價、可中斷價格和氣量差價等差別價格體系。
二是用好"有形之手"。政府要明確角色,合理進行政策規(guī)劃,當好供需的橋梁,發(fā)揮好監(jiān)管作用。劉滿平說,政府要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在進行氣價改革的同時,推進財稅等相關配套政策改革,兜住民生底線。
一個共識是,天然氣發(fā)展經歷了本世紀初黃金十余年的發(fā)展,進入新供氣時代,要實現中長期景氣,政府和產業(yè)鏈上的各環(huán)節(jié)應站住"風口",協(xié)作共建,共同推動天然氣良性健康發(fā)展,構筑有我國特色的堅實安全高質量的供應格局。